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业内专家:我国央行缩表不代表货币紧缩

  • 创业
  • 2025-02-13 19:05:04
  • 9

  来源:金融时报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4年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收缩,全年总资产规模从45.69万亿元下降至44.05万亿元,累计减少约1.65万亿元。

  这一数据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央行缩表常会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紧缩的担忧”,有专家解释。不过,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现阶段我国央行缩表和扩表与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央行缩表不等于紧缩。

  为何出现缩表

  所谓“缩表”,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那么,到底哪些分项造成了2024年央行资产表“缩表”呢?

业内专家:我国央行缩表不代表货币紧缩

  在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看来,2024年央行缩表约1.65万亿元,主要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减少了3.51万亿元所致。

  “这3.5万亿元的减量中,有现金提现1.46万亿元、支付公司备付金转出0.05万亿元,两者小计1.51万亿元。这1.51万亿元转成了央行表上负债端的其他科目,不会导致缩表。因此导致缩表的就是剩下的2万亿元左右,这2万亿元的减量就主要由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广义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解释。”王剑表示。

  针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王剑做了进一步阐释:其中,MLF、逆回购等传统广义再贷款方面,央行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同时变动。其中,2024年MLF合计净回笼资金约1.99万亿元(意味着净偿还)。

  国债买卖方面,央行买的短债直接进入表内,卖出的长债可能既有央行持有债券,也有央行借入的长债,如果是借入的长债则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根据公开数据,8月以来央行资产端“对政府债权”增加了1.35万亿元。而央行公告显示2024年8月至12月合计净买入国债1.0万亿元,表明卖出的长债中有约3500亿元是借入债券。整体而言,2024年央行买卖国债行为带来央行资产端“对政府债权”增加1.35万亿元,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增加1.0万亿元,“其他负债”增加0.35万亿元。

  而买断式逆回购方面,由于买断式逆回购交易过程中标的资产不出表,因此不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科目;但央行投放的资金和OMO、MLF等传统工具记账相同,央行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同时变动。央行公告2024年央行开展买断式逆回购合计规模为2.7万亿元,因此央行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同时增加2.7万亿元。

  总体来看,上述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广义再贷款等工具,相对应的使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应该减少1.91万亿元。这与前文2万亿元减量基本对应(还有些其他因素)。

  央行缩表不代表货币紧缩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各科目变化来看,可以发现央行缩表主要发生在降准后,表明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此外,可以发现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王剑分析。

  如果观察具体时点可以看到,2024年1月和9月央行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每次操作各向市场投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相对应的,2024年央行缩表也发生在2-4月和10-12月,这也说明央行缩表主要是因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用来偿还MLF等工具。

  “近年来,央行通过降准释放大量流动性后,银行可能会主动偿还MLF等债务,并且央行也可以通过MLF等到期不续作方式平衡流动性。”王剑解释,该操作会带来央行缩表,但并不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而是对银行负债结构的一种优化。由于MLF利率较高,将其偿还会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因此反而是一种宽松。

有话要说...